春节期间,尽享美食需注意之海鲜篇

对于爱吃、会吃的中国人来说,热热闹闹过大年的时候,“吃”是永远的主题。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海鲜已经成为我们过年期间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佳肴,那么我们在享受高营养价值海鲜的同时,需要注意什么呢?

首先要了解海鲜中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常见因子有哪些?

海鲜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常见原因主要是致病性细菌、病毒、生物毒素、化学污染物及其他致病因子的污染。

1.副溶血弧菌等细菌

海水是这种嗜盐性细菌最喜欢的藏身之地,常见于河口和近岸水域。所以,一不小心在这些区域的多种鱼、虾、蟹、贝类就很容易“中招”,淡水鱼和其他动物食品偶尔也会沾染上。另外,它还有一个重要属性——生命力顽强,可在抹布和砧板上存活一个月以上。当海鲜处理不当(未经过充分清洗,或生熟食品交叉污染),或吃法不当(生吃或半生不熟),它就会偷偷地进入身体,引起腹痛、腹泻和呕吐等症状,有时也会出现发烧症状。

2.贝类毒素、雪卡毒素等生物毒素

贝类毒素(麻痹性、腹泻性、神经性和失忆性)和雪卡毒素是贝类和深海鱼体内自己产生的吗?并不是。这些毒素都是因为他们摄食剧毒藻类而造成了这些大分子化学物在体内的蓄积。这些毒素性质稳定,加热、冷冻、腌制都很难将它们去除。盲目尝鲜、误食或处理不当,则会遭到它们重击,轻则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重则呼吸麻痹而死亡。

3.诺如病毒、甲肝病毒等病毒

诺如病毒为杯状病毒,甲肝病毒为球状病毒。两种病毒均可通过污染的水源造成海鲜污染。所以,常常因食用生或未煮熟的贝类(如生蚝和毛蚶)而引起暴发。由于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它们俩一出手就能撂倒一大片,出现恶心、腹泻、呕吐、发热和头疼的症状。这两种病毒造成的食源性疾病多在冬春季节暴发,是我们近期防范的重点。

4.农兽药残留、重金属

污水排放以及养殖户滥用农兽药,使近岸海域水质受到重金属和农兽药的严重污染,从而造成海鲜污染;另外违规的海鲜加工存储方法,如干制过程中喷洒农药防腐防虫,也会造成农药的残留。摄入这些被污染的海鲜,就会对健康造成急性或慢性损害。

5.寄生虫

寄生虫也可能污染动物性海鲜,最出名的是异尖线虫。生食含幼虫的海鱼(如三文鱼),活虫钻入人体组织后出现恶心、腹痛、呕吐等症状。

6.海鲜腐败变质

金枪鱼、秋刀鱼、沙丁鱼等青皮红肉的海鱼富含游离组氨酸,如果储存环境温度偏高且时间过长,当鱼体肉不新鲜或变质,可产生过量的组氨,摄入后会引起中毒,出现过敏样症状。

说起来那么恐怖

那我们是不是就不能吃海鲜了呢

当然不

只要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烹调

我们依然能吃到美味的海鲜

如何防范海鲜引起的食源性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WHO)有一个食品安全五要素即:

(一)保持清洁。保持厨房、餐具、厨具以及食物的清洁,以防细菌滋生、污染食物;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在烹调处理食物之前、期间及之后,都要注意洗手。清洗食物还不如自己勤洗手重要。比如接触过动物或者动物产品后,注意用肥皂洗手,避免没有洗手就触碰眼睛、鼻子和嘴巴;处理熟食和生食之前要注意洗手;上完厕所、吃饭前要注意洗手。

(二)生熟分开。在食品加工、储存过程中,生熟食品应该分开;加工生熟食品的餐具建议准备两套。

(三)烧熟煮透。合适的温度可以杀灭食品中的微生物或者防止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一般加热食物时应使中心温度达到70℃,持续时间至少1分钟。

(四)注意存放。生活中最常见的保存方式是低温保存,低温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繁殖,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冷藏食物必须在5℃以下,熟食在食用前必须保持在60℃以上。当温度保持在5℃以下或60℃以上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速度会减慢或停止,有效防止食物腐败变质。而5-60℃是食物储藏的危险区。

(五)材料安全。尽量去正规的超市、市场购买食物,包括蔬菜水果和肉类蛋类等。正规的超市、市场对原材料的把控、日常消毒措施一般会做得更好,能更好地保证食物安全。

科学规划假期饮食,享受健康美味

愿各位小伙伴们度过一个安康快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