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已进入汛期,洪涝灾害传染病防控知识要牢记

4月29日,贵州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贵州省2024年防汛抗旱新闻发布会宣布,贵州省2024年将从5月1日起全面入汛。据介绍,今年以来,贵州全省平均降水量258.1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偏多超三成。5月9日,我市气象部门根据气候预测,预计今年汛期(4月—8月)有18-20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发生,较往年同期偏多,极端性强降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

一、洪涝灾害概念?

洪涝灾害包括洪水灾害和涝淹灾害,前者指河流泛滥淹没环境所造成的灾害;后者指因长期大雨或暴雨而产生大量积水和径流,淹没了低洼的环境所造成的灾害。洪涝灾害造成基础设施的破坏、生态环境的改变、人口大量迁移及灾民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均可能增加传染病暴发、流行的危险,引起相应的公共卫生问题。

洪涝灾害之后,各地各部门一定会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开展必要的救灾防病工作。那么,普通民众又可以做些什么,或者千万不能做什么呢?

二、洪涝灾害之后易发生疾病?

俗话说,大灾之后有大疫。洪涝灾害发生后,生活环境改变,供水设施遭到损坏,水源和食物易遭受污染,同时临时居所拥挤、人口密集,人与病媒生物、宿主生物接触机会增加,造成肠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发生风险增加。洪水横扫之后,巨大的潜在健康风险时刻威胁着民众。

(一)肠道传染病发生风险最高,如霍乱、痢疾、感染性腹泻等,主要原因在于:洪涝灾害发生后,污水、垃圾、粪便的原有处置流程受到影响,易引发环境和水体污染,病菌繁殖速度加快;临时居住地点拥挤,疾病传染途径和几率增加。

(二)食物中毒:指患者所进食物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污染,或食物含有毒素而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为临床特征。

(三)虫媒传染病:洪涝导致生态环境的改变,病媒昆虫孳生地增加,蚊虫密度上升,被蚊虫叮咬的机会显著提升,增加了乙型脑炎、疟疾等虫媒传染病的发生风险。

三、群众预防疾病重点?

防病措施:做到“五要”“五不要”“三防”。

(一)“五要”:饭前便后要洗手,买回海产要煮熟,隔餐食物要热透,生熟食品要分开,出现症状要就诊。

(二)“五不要”:生水不要喝,无牌餐饮不光顾,腐烂食品不要吃,暴饮暴食不可取,未消毒物品不要碰。

(三)“三防”:防鼠、防蝇设施要做好、注意防蚊虫叮咬,减少与传染病患者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