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已进入手足口病高发季 重症防控知识要知晓
每年春夏之交,一般5至7月,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主要骚扰小朋友,学校和托幼机构是其重点进攻场所。
近期,全市手足口病病例上升趋势明显,且已出现3例重症手足口病病例,因此各位家长一定要高度重视手足口病,落实预防措施。各位爸爸妈妈,快来了解防控知识吧!
一、手足口病基本知识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生活接触等途径传播,手足口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
二、手足口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潜伏期2-10天,平均3-5天。《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将手足口病分期、分型为5个阶段。
第1期(出疹期)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
典型皮疹表现为斑丘疹、丘疹、疱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疹内液体较少,不疼不痒,皮疹恢复时不结痂、不留疤。不典型皮疹通常小、厚、硬、少,有时可见瘀点、瘀斑。某些型别肠道病毒如CV-A6和CV-A10所致皮损严重,皮疹可表现为大疱样改变,伴疼痛及痒感,且不限于手、足、口部位。此期属于手足口病普通型,绝大多数在此期痊愈。
第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少数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发生在病程1~5天,表现为精神差、嗜睡、吸吮无力、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肌无力、颈项强直等。此期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大多数可痊愈。
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表现为心率和呼吸增快、出冷汗、四肢末梢发凉、皮肤发花、血压升高。此期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及时识别并正确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第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可在第3期的基础上迅速进入该期。临床表现为心动过速(个别患儿心动过缓)、呼吸急促、口唇发绀、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性液体、血压降低或休克。亦有病例以严重脑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临床可见抽搐、严重意识障碍等。此期属于手足口病重症危重型,病死率较高。
第5期(恢复期)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对血管活性药物的依赖逐渐减少,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和心肺功能逐渐恢复,少数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部分手足口病例(多见于CV-A6、CV-A10感染者)在病后2~4周有脱甲的症状,新甲于1~2月长出。
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一般在1周内痊愈,无后遗症。少数患儿发病后迅速累及神经系统,表现为脑干脑炎、脑脊髓炎、脑脊髓膜炎等,发展为循环衰竭、神经源性肺水肿的患儿病死率高。
三、如何预防重症手足口病?
1.接种疫苗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手足口病例中,74%的重症和93%的死亡都与EV71有关。EV-A71型灭活疫苗可用于6月龄~5岁儿童预防EV-A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间隔1个月,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接种EV71疫苗能有效预防EV-A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其他相关疾病,也会显著减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避免由此导致的相关神经系统损伤以及后遗症,因此,鼓励满6月龄儿童在12月龄前完成全程接种。
2.早识别、早治疗
重症病例诊疗关键在于及时准确地识别第2期和第3期,阻止发展为第4期。年龄3岁以下、病程3天以内和EV-A71感染为重症高危因素。一旦发现可疑的相关症状,一定要立即到正规医院就医。下列指标提示患儿可能发展为重症病例危重型:
(1)持续高热体温大于39℃,常规退热效果不佳;
(2)神经系统表现出现精神萎靡、头痛、眼球震颤或上翻、呕吐、易惊、肢体抖动、吸吮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等;
(3)呼吸异常,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超过30~40次/min;
(4)循环功能障碍心率增快(>160次/min)、出冷汗、四肢末梢发凉、皮肤发花、血压升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2s);
(5)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5×109/L,除其他感染因素;
(6)血糖升高出现应激性高血糖,血糖>8.3 mmol/L;
(7)血乳酸升高出现循环功能障碍时,通常血乳酸≥2.0 mmol/L,其升高程度可作为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
3.勤通风、合理消毒
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幼儿活动室、教室和宿舍等要保持良好通风。对日常接触频繁的物品表面(台面、门把手)、孩子的玩具等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特别是托幼机构和小学应每日对玩具、用具等进行消毒。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及儿童使用的餐具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毒;婴幼儿的尿布要及时清洗、曝晒或消毒。
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没有发生手足口病疫情的托幼机构和小学应做好预防性消毒工作。活动室、教室、宿舍等地面每天湿式拖扫,每周末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拖地一次。门把手、桌、椅等各种物体表面每天用清水擦拭,每周末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擦拭消毒一次。同时,要搞好食饮具消毒和食品卫生。
4.勤洗手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幼托机构和小学保育员、教师要保持手部清洁,并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儿童与患手足口病儿童密切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