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节”将至,假期出行,请特别注意预防这些传染病

中秋、国庆“双节”将至,群众探亲访友、旅游等将迎来高峰期,一定程度上可能增加新冠病毒感染、流感、登革热等传染病疫情传播风险。

铜仁疾控温馨提示:出行时,请注意防范蚊媒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新冠病毒感染、食源性疾病、诺如病毒感染等多种传染病,做好个人防护,注意旅行安全。

一、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急性传染病。临床特点为突起发热,全身肌肉、骨、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减少。多流行于夏秋雨季,与伊蚊孳生有关。目前登革热的传播媒介主要是白纹伊蚊。病毒通过蚊子叮咬传染给人类,人与人之间一般不会直接传播疾病。截至目前,全国报告本地病例的重点省份有云南、广东、浙江、福建、海南、四川、湖南、重庆、湖北等 9个省份。 

预防措施:预防登革热最有效的三个手段就是:防蚊叮、清积水、灭成蚊。如果在登革热流行地区逗留期间出现发热、皮疹、出血等可疑症状,需要及时就诊。返回本地后,如果半个月内出现发热,应及时就医并说明登革热流行区旅行史。居家或住院治疗时,做好防蚊隔离,减少不必要外出活动,防止登革热的进一步传播和扩散。

二、疟疾

疟疾俗称“打摆子”,是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的传染性疾病,主要由受感染的按蚊叮咬、经输血感染或母婴传播。所有人均可感染疟疾,且可重复感染。出国到非洲、东南亚等疟疾流行地区工作、旅居的人员、出入云南边境人员等均属于高风险人群。疟疾具有周期性发作的特性,典型症状为发冷、发热、出汗,其后体温恢复正常,发作多次后可出现脾大和贫血。

预防措施:预防疟疾最好的办法是防蚊灭蚊,禁止疟疾患者献血。

出国人员疟疾预防提示

(一)出国人员 

1.提前了解当地疟疾流行状况,获取疟疾防治知识。

2.户外活动采取有效防蚊措施,如穿长袖长裤或涂抹防蚊剂。

3.居室挂好门纱、窗纱、蚊帐,或使用蚊香或杀虫剂进行防蚊灭蚊,减少蚊虫叮咬机会。

4.一旦出现发热或感冒症状应立即到当地医院就诊。诊断疟疾后,应按照医嘱全程服药,避免出现复发和耐药。

(二)归国人员

回国后,如果出现发冷、发热、出汗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到专业机构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疟疾流行区旅居史,以便开展疟疾的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可避免重症甚至死亡病例的发生。如当地医院没有疟疾诊治条件可直接联系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寻求帮助。

三、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

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抗原性易变,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进入9月之后,也逐渐进入流感的流行季节,易在人群聚集场所发生暴发疫情。流感病毒相比普通感冒病毒传染性更强,而且婴幼儿、老年人、体弱多病者又容易发展为重症病例,引发心肌炎、肺炎等并发症,甚至有生命危险。流感主要症状为发热(可出现39℃-40℃高热),伴畏寒、寒战、头痛、肌肉关节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常有咽痛、咳嗽,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等,也可有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预防措施:尽快接种流感疫苗,倡导常洗手,注意咳嗽礼仪,加强室内空气流通,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提高自身免疫力,及时就医,注意隔离。

四、新冠病毒感染

目前,新冠病毒感染整体处于低水平、波动流行趋势。国家对新冠病毒感染实行“乙类乙管”政策,若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应减少与他人接触,根据病情戴上口罩及时就医。

预防措施:做好个人防护和个人卫生,保持室内通风,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注重咳嗽礼仪,及时完成新冠疫苗的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发病后合理用药,按需就诊。

五、食源性疾病

在旅行途中,如果食物加工保存不当可能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患者常在进餐后24小时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腹痛以上、中腹部持续或者阵发性绞痛多见,呕吐物多为进食之食物;常先吐后泻,每天腹泻数次至数十次,多为黄色稀便、水样或黏液便。

预防措施:旅行期间注意饮食卫生,不吃未烧熟煮透的食物、未经消毒的生鲜奶、未削皮的水果、生的蔬菜,不喝生水,不采摘食用野生蘑菇和野生植物,选择新鲜、安全的食品原料,加工时要注意生、熟分开。外出就餐时,要注意选择正规、卫生条件好的饭店或餐厅。

六、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病

诺如病毒感染以轻症为主,最常见症状是腹泻和呕吐,其次为恶心、腹痛、头痛、发热、畏寒和肌肉酸痛。成人以腹泻为主,儿童先出现呕吐,而后出现腹泻。目前虽无疫苗和特效药物,但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属于自限性疾病、病程较短,一般1-3天自愈。10月到次年3月是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流行的高发季节。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食用被诺如病毒污染的水或食物易引起流行,学校和托幼机构易发生暴发流行。

预防措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生熟分开。发病后应尽量居家隔离,避免传染他人。同时做好环境清洁和消毒,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和适量运动等,增强身体对病毒的抵抗能力。

七、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节最多。多发生于5岁以下婴幼儿,以手、足、口腔等部位皮肤黏膜的皮疹、疱疹、溃疡为典型表现。大部分患儿症状较轻,一般仅需对症治疗,预后良好,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由于手足口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易在托幼机构发生集体感染,短时间内引起流行。

预防措施:注意个人卫生、食品卫生和环境卫生。避免接触病人和共用餐具、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勤通风、晒衣被、对环境和物品合理消毒。避免前往人口密集场所,及时接种EV71疫苗。

八、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主要由新型肠道病毒70型或柯萨奇病毒A24型变种引起的一种传染性极强的急性传染病。该病起病急、潜伏期短、传播快、夏秋季高发。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者眼部分泌物传播。临床表现为结膜水肿、充血,眼睛刺痛、砂砾样异物感、烧灼感、畏光、流泪等症状。

预防措施:注意个人用眼卫生,毛巾、手帕等生活用品勿混用,接触患者后用75%酒精消毒双手。患者应自觉避免进入公共场所,不参加大型聚集性活动,应居家治疗休息,注意重点公共场所卫生。若出现眼球异物感、充血、流泪、眼痛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遵医嘱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