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乙肝,及时接种乙肝疫苗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急性或慢性肝脏炎症损伤为主的传染性疾病。
急性乙肝可出现乏力、尿黄、眼黄和皮肤黄疸和消化道症状。慢性乙肝可反复出现急性乙肝的症状,重度慢性乙肝还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等。慢性乙肝的并发症包括肝硬化、肝衰竭、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感染、肝细胞癌等。
乙肝病毒主要通过3种途径传播:血液及血液制品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
传染源主要为急、慢性乙肝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新生儿和未完成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并获得免疫保护的人群对乙肝病毒普遍易感。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HBsAg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经常接触或暴露血液的人员(医务人员等)、反复输血、血液透析者、静脉吸毒者、多性伴侣者等是乙肝感染的高危人群。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有效方法。
根据国家免疫程序要求,新生儿需按“0-1-6个月”程序接种3剂次乙肝疫苗,其中第1剂在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HBsAg阳性产妇所生新生儿建议在出生后12小时内尽早接种第1剂乙肝疫苗,同时,按医嘱注射100国际单位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
所有未感染乙肝病毒且未获得乙肝免疫力的无禁忌症人群均建议接种乙肝疫苗。
尤其是乙肝感染高危人群。乙肝疫苗接种后体内的特异性保护抗体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降低。对于乙肝病毒感染的高风险人群,接种乙肝疫苗后,建议定期检测乙肝表面抗体(抗-HBs),若阴性或<10mIU/ml,需再次接种乙肝疫苗,具体请咨询接种点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