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2025年2月疾病风险综合预报及防疫指数
评估周期:2025年2月 防疫指数:Ⅱ级(较高) 重点关注:流行性感冒、食源性疾病、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 一般关注:其他呼吸道传染病、诺如病毒感染 一、流行性感冒 防疫指数:Ⅱ级(较高) 主要症状:急性起病、发热(通常39℃~40℃)、伴畏寒、寒战、头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应对措施: (1)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病毒感染及其严重并发症的最有效手段。6月龄以上所有愿意接种且无禁忌症者,特别是老人、孩子和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均应及时接种流感疫苗。 (2)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每天定时开窗通风数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3)流行高峰期应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如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减少接触他人,尽量居家休息。 (4)流感患者不要带病上学上班,体温恢复正常、其他流感样症状消失48小时后,方可复课复工。 二、食源性疾病 防疫指数:Ⅱ级(较高) 主要症状: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临床表现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为主,往往伴有发烧。 应对措施: (1)养成良好的健康饮食习惯,勤洗手、用公筷,生熟分开,瓜果洗净或去皮食用,不吃生冷不洁食物,不食用过期、变质、“三无”食品和无证摊点食品。 (2)食物加工烧熟煮透,尤其是海产品、肉类、蛋类、四季豆等,不吃储存时间较长的食物,冰箱内短期存放食品,食用前要蒸煮热透,不要在路边摊或卫生条件差的餐馆进餐,在外就餐少吃凉拌菜和肉类烧烤食物。 (3)不喝生水,不使用不洁的水漱口、刷牙和清洗餐具,有条件喝桶装水或经净化过滤的水。 (4)一旦出现因进食引起的不适,如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尽快到就近医院就诊,可立即采用简易方法催吐,减少毒素吸收;同时留存进食的可疑食物。 三、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 防疫指数:Ⅱ级(较高) 主要症状:头晕、恶心、呼吸困难、意识丧失、口唇及面色苍白或发绀等中毒症状。 应对措施: (1)合理使用煤炉等取暖设备,保持室内通风。室内使用煤炉、炭火等取暖设备时,煤炭要烧尽,不要闷盖;定期对燃气、煤气灶具、热水器减压阀和皮管以及燃气、煤气管道进行检修。 (2)正确安装使用煤炉、炭火等取暖设备,燃气热水器或煤气、燃煤、燃油设备等不应放置于家人居住的房间或通风不良处,宜经常保持室内良好通风状况。 (3)使用燃气、煤气热水器时,要保持良好的通风状态,洗浴时间切勿过长,使用完要检查热水器是否完全关闭。 (4)车辆停放在车库、地下室时,不要让汽车引擎持续运转;车辆停驶时,不要长时间开着空调,也不要躺在门窗紧闭、开着空调的汽车内睡觉。 (5)如一旦出现类似一氧化碳中毒症状,应马上脱离中毒环境,将患者移离中毒现场至通风处,松开衣领后及时送医抢救。 四、其他呼吸道传染病 防疫指数:Ⅲ级(中) 主要症状:其他一些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感染,如肺炎链球菌、腺病毒、人偏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多数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发热、咳嗽、咳痰,咽部不适,咽痛,乏力、恶心、流涕,鼻塞,打喷嚏,部分患者可出现多种病原体叠加感染,严重时可出现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等并发症。 应对措施: (1)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于预防呼吸道感染非常重要,科学佩戴口罩、注意咳嗽礼仪、做好手卫生、居家和工作场所定时开窗通风,做好居室日常卫生。 (2)坚持合理膳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心理平衡、戒烟限酒等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护机体免疫力,抵御呼吸道感染。 (3)家中已有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建议患者单独居住,注意居室通风。患者应尽量减少与家庭成员接触,近距离照护时,患者和照护者均须佩戴口罩。患者要注意个人卫生,咳嗽和打喷嚏时使用纸巾、毛巾等遮掩口鼻,将痰用纸巾包好丢入加盖垃圾桶。 (4)及时接种疫苗。14岁以下儿童、老年人、有基础疾病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接种b型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等疫苗。 五、诺如病毒感染 防疫指数:Ⅲ级(中) 主要症状:最常见症状是呕吐和腹泻(儿童以呕吐为主,成人则以腹泻居多),其次为恶心、腹痛、头痛、发热、畏寒和肌肉酸痛等。 应对措施: (1)保持良好的手卫生是预防诺如病毒感染和控制传播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饭前便后、外出回家以及接触脏东西后要正确洗手,掌握“七步洗手法”。 (2)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不洁食物,生熟食品要分开。 (3)一旦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者,应及时去医院就诊,不要带病上学上班。 (4)及时规范清理患者呕吐物及排泄物,并做好环境消毒。 (5)学校及托幼机构应做好晨检和因病缺勤病追踪工作,发现儿童、学生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要求患病学生及时回家隔离治疗,并按规范进行消毒处理;一旦出现聚集性发病和突发疫情,应及时向辖区疾控中心报告,在相关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疫情调查和处置。 *Ⅰ、Ⅱ、Ⅲ、Ⅳ分别指流行风险等级为高、较高、中、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