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猴痘,这里有更详细的内容

猴痘小百科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

一种人兽共患病

首次人类感染猴痘病例

发现于1970年的刚果

既往流行地区局限

一般发生于中非和西非

以动物传染人为主

但2022年5月以来

全球猴痘疫情发生了显著变化

非流行国家出现了

猴痘疫情持续性传播

近期我国也已出现病例

猴痘潜伏期一般是5-21天,多为6-13天。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猴痘病毒可通过黏膜和破损皮肤进入人体。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亦可在长时间近距离接触时通过飞沫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还可通过胎盘从孕妇传播给胎儿。2022年5月以来,猴痘疫情以“男男同性性行为”为主要传播方式。人群普遍易感,但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预后良好。

全球数据

2022年1月1日至2023年6月5日,全球111个国家或地区累计报告猴痘确诊病例87929例,死亡病例146例,病死率0.17%。近一周(2023年5月29日至6月4日)全球报告病例93例,以美洲地区占比最大(41%)。2023年5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猴痘不再构成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PHEIC)。

据世界卫生组织通报:

近两年全球96.2%的猴痘病例为男性,平均34岁,主要分布于29-41岁,整体年龄和性别分布保持稳定水平。至少84.1%以上的病例自称为同性恋、双性恋或其他曾发生男男性关系的男性。自2022年5月全球猴痘疫情暴发以来,82.0%的病例通过性行为期间的皮肤和黏膜接触而感染,其次是非性行为的人与人间密切接触。猴痘病例最主要的临床症状为皮疹,占比超过80%,全身各部位均可能发生;其次为发热,占比59.2%。

疫情处置

当前猴痘疫情处置遵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22年6月印发的《猴痘防控技术指南(2022年版)》执行,相关涉疫人员应予以配合。具体包括:

猴痘病例应配合疾病预防控制部门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猴痘病例应运送至指定医疗机构进行隔离观察和治疗。

猴痘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应进行登记、隔离和医学观察,医学观察期限为21天等。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猴痘防控技术指南(2022年版)》

11.png

当前猴痘怎么预防?

普通群众感染猴痘病毒风险较低,不必过度担心,但也应积极了解猴痘预防知识,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个人防护。

重点注意以下几点:

猴痘人际传播以男男性行为人群为主,建议男男性行为者减少高危性行为并做好自我健康监测,避免与疑似感染者发生亲密接触。若出现不明原因皮疹、淋巴结肿大等可疑症状,尽快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接触史,尽早落实诊断治疗。

出入境人员需关注猴痘疫情信息,前往猴痘疫情流行地区做好个人防护。避免在疫情高发国家与野生动物直接接触。避免捕捉、宰杀、生食当地动物。

避免和可能感染猴痘病毒的患者密切接触。

日常保持良好的手卫生,用肥皂水或酒精类洗手液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