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疾控带你了解猴痘疫情

640.png


什么是猴痘?

猴痘是一种由猴痘病毒(Mpox virus,MPXV)感染所致的病毒性人畜共患病。2021年以前的猴痘疫情主要在中非和西非地区呈地方性流行。2022年9月,我国报告首例猴痘输入病例。2023年6月以来,我国多个省份先后报告多例猴痘病例。

猴痘如何传播?

猴痘病例及感染的啮齿类动物、猴和猿等灵长类动物是主要传染源。猴痘病毒主要经黏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病例的病变皮肤或黏膜传播,亦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长时间近距离吸入病例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感染动物的呼吸道分泌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及其它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感染传播。2022年5月以来,全球多国暴发的疫情主要在男男性行为人群中经性接触传播,绝大部分病例为青壮年男性,通过大型聚会以及后续在社区的MSM扩散。

感染后有哪些症状体征?

猴痘潜伏期为5-21天,多为6-13天。发病早期出现寒战、发热,体温多在38.5℃以上,可伴头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等症状。多数患者出现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淋巴结肿大。发病1-3天后出现皮疹,首先出现在面部,逐渐蔓延至四肢及其他部位,多呈离心性分布,面部和四肢皮疹较躯干更为多见,数个到数千个不等。可累及口腔黏膜、消化道、生殖器、结膜和角膜等。皮疹经历从斑疹、丘疹、水疱、脓疱到结痂几个阶段的变化,水疱和脓疱多为球形,直径约0.5-1厘米,质地较硬,可伴明显痒感和疼痛。病例出现症状后至皮疹结痂自然脱落并形成新皮肤前具有传染性。有调查提示一些病例可能在出现症状前1-4天存在传染性。

如何预防感染?

避免密切接触猴痘样症状者。

避免直接接触感染者皮肤或黏膜以及病例的污染物,不要与猴痘样症状患者密切接触,特别是性接触,避免与啮齿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直接接触。

加强个人防护,注意手卫生,必要时配备手套及其他适当的防护用品。

主动就医和及时报备,若有接触史暂无临床症状,应主动联系当地疾控中心咨询报备,若出现皮疹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污染物品如何消毒?

手消毒

可选用速干手消毒剂,或用75%乙醇进行擦拭消毒;醇类过敏者,可选择其他有效手消毒剂,如季铵盐类或过氧化氢类等。如有肉眼可见污染物,应先用洗手液或肥皂在流动水下按照七步洗手法清洗双手,然后再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

皮肤、黏膜消毒

皮肤被污染时,立即清除污染物,再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如纱布)蘸取0.5%碘伏或过氧化氢消毒剂擦拭消毒3分钟以上,使用清水清洗干净。黏膜被污染时,使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或0.05%碘伏冲洗消毒。

衣服、床单、毛巾等纺织品消毒

可采用流通蒸汽或煮沸消毒30分钟,或采用具有热力消毒功能的洗衣机清洗消毒。也可用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1000mg/L季铵盐类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按照常规清洗。

病例如何管理?

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需在医疗机构进行隔离治疗,如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病变部位已结痂,可转为居家隔离治疗,直至皮疹结痂自然脱落,解除居家隔离。

对病情较轻且具备居家隔离治疗条件的确诊病例,经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联合评估后,可直接采取居家隔离治疗,居家隔离治疗期间,单人单间居住,避免与家人有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做好被污染物品的消毒,非必要不外出,确须外出时穿长衣长裤、佩戴医用外科口罩,避免前往人群聚集场所,避免与其他人有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

密切接触者需不需要集中隔离?

猴痘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不需要集中隔离,需要在疾控机构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指导下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健康监测期限为最后密切接触之日起21天。自我健康监测期间可正常生活与工作,需避免与他人发生性接触等密切接触,避免捐献血液等;坚持每天做好体温测量和症状监测,出现猴痘样症状应及时就诊并主动报告可疑接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