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关注周:不要等到“疼”才想起“爱”深刻认知带疱风险,全面提高预防意识
经历忙碌的春节,很多老人得不到充足的休息,过度的疲劳有可能导致抵抗力下降,“带状疱疹病毒”可能就此趁虚而入,让老人苦不堪言。
今年2月26日-3月3日是由国际老龄联合会发起的第三届“带状疱疹关注周”,主题为“不要等到‘疼’,才想起‘爱’”。旨在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带状疱疹,鼓励及早预防,降低发病率,为促进全人类健康共同努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带状疱疹的特点、认知的误区以及如何预防。
一、疾病特点和危害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是一种特异感染人类的病原体,可经飞沫和(或)接触传播,原发感染引起水痘。水痘痊愈后,残余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长期潜伏在体内。当人体面临老龄、免疫功能低下、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疲劳等危险因素,病毒便可重新激活,大量复制,沿感觉神经轴突运输到表皮,在皮肤表面引起带状疱疹,以及不同程度的神经性疼痛。
“带状疱疹”的疼痛形式多样,可为烧灼样、电击样、刀割样、针刺样或撕裂样,可为一种性质的疼痛,也可多种疼痛并存。疼痛最高可达十级(相当于女性分娩的痛),由于痛感非常剧烈,因此也被人称为“会呼吸的痛”。长期的疼痛会明显扰乱患者的睡眠、情绪,影响工作和日常生活,严重者甚至可导致精神障碍和抑郁。
二、带状疱疹的易发人群
(一)中老年人群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带状疱疹发病率、住院率逐渐升高。
(二)有慢性基础病人群
糖尿病、慢性肾病、心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患者,或者是使用了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免疫力下降,罹患带状疱疹的风险增高。
(三)免疫功能受损人群
久病身体虚弱、情绪焦虑、压力较大、过度劳累、熬夜失眠等,都会导致免疫功能受损,机体抵抗力下降,罹患带状疱疹的风险也会增高。因此,有不良生活习惯的年轻人患带状疱疹的病例也在逐渐增加。
三、带状疱疹认知的误区
错误认知(一):《中老年人带状疱疹疾病和预防认知调研》报告显示,85.7%的中老年人普遍听说过带状疱疹,但仍有超60%的中老年人认为自己离带状疱疹较远。
错误认知(二):超17%的中老年人认为得过水痘就不会得带状疱疹;超20%的中老年人认为得过一次带状疱疹就不会再得了。
正确认知:相关研究显示,约有1/3的人会在一生中患带状疱疹。糖尿病、慢性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慢性病患者罹患带状疱疹的风险较一般人增加24%~41%。
四、预防带状疱疹
简单有效的方式“打疫苗”
当前带状疱疹没有特效药,只能通过药物、物理治疗等缩短病程、改善疼痛症状。接种疫苗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手段。同时需要提醒的是,曾经得过带状疱疹的人,在痊愈后同样有可能复发。因此,从预防的角度来说,即使得过带状疱疹,也建议接种疫苗。目前我国有两款疫苗可供选择:
一款是国产带状疱疹疫苗,属于减毒活疫苗,接种1剂,适用于40岁及以上人群;另一款是进口带状疱疹疫苗,属于基因工程疫苗,全程接种2剂,两剂间隔2-6个月,适用于50岁及以上人群。
有需求的中老年人可向当地疾控中心、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咨询、接种。
《我国老年人健康防护倡议》提出,老年人要增强疫苗接种预防疾病意识,主动接种流感疫苗、肺炎链球菌疫苗和带状疱疹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