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非“感冒”,早期处置很重要

近日,某明星因流感并发肺炎死亡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一事件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流感病毒可能成为“隐形杀手”,尤其对免疫力脆弱群体威胁巨大。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的简称,由于其中带有“感冒”两个字,很多人认为它就是普通的感冒,不必在意,多喝水就能好。但其实得了流感有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甚至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对大多数人来说,流感通常为自限性(靠自身免疫可逐渐好转并痊愈),少数患者因出现肺炎等并发症,或基础疾病加重,可发展成重型/危重型病例。 

哪些人群感染流感后较易发展为重症病例?

1.5岁以下儿童(2岁以下婴幼儿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

2.65岁及以上老年人;

3.伴有以下疾病或状况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除外)、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抑制者;

4.肥胖者;

5.妊娠及围产期妇女;

流感并发症有哪些?

肺炎是流感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他并发症有神经系统损伤、心脏损伤、肌炎和横纹肌溶解、休克等。儿童流感并发喉炎、中耳炎、支气管炎较成人多见。

1.流感病毒可侵犯下呼吸道,引起原发性病毒性肺炎。部分流感患者可合并细菌、其他病毒、非典型病原体、真菌等感染。合并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或侵袭性肺曲霉感染时,病情重,病死率高。

2.神经系统损伤包括脑炎、脑病、脊髓炎、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等,儿童多于成人,急性坏死性脑病更为凶险。

3.心脏损伤主要有心肌炎、心包炎。可见心肌标志物、心电图、心脏超声等异常,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此外,感染流感病毒后,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脏病相关住院和死亡的风险明显增加。

4.肌炎和横纹肌溶解主要表现为肌痛、肌无力、血清肌酸激酶、肌红蛋白升高,严重者可导致急性肾损伤等。

早期识别与科学就医:生死攸关的“时间窗”

普通感冒症状较轻,以鼻塞、流涕为主,发热少见,而流感以突发高热(>38.5℃)、全身肌肉酸痛、极度乏力,胸闷气急为主要表现,得了流感,并不都需要去医院,症状较轻的居家隔离即可。如果确诊流感,特别是高危人群,应在48小时内使用抗病毒药物。研究表明,早期使用抗病毒药可减少重症和死亡风险达70%。如发热持续超过72小时、退烧后复烧、尿量减少或意识模糊,是重症流感的危险信号,提示可能进展为重症肺炎,需紧急送医。 

预防流感:科学构建“三层防御体系”

第一层:疫苗防护——最经济有效的“护身符”

专家公认,预防流感最经济有效的手段是接种流感疫苗。虽然接种了疫苗不等于一定不感染流感,但可以显著降低发病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建议高危人群优先接种流感疫苗,慢性病患者需联合接种流感疫苗与肺炎球菌疫苗。

第二层:日常防护——“四件套”阻断传播链  

1. 佩戴口罩:流感季避免密闭空间聚集,口罩可有效防护呼吸道传播。 

2. 勤洗手消毒:七步洗手法持续40秒,重点清洁指甲缝;高频接触物每日酒精擦拭。 

3. 通风与湿度:每日开窗3次,每次30分钟;维持湿度50%~60%抑制病毒存活。 

4. 增强免疫力:每日补充维生素D 2000IU、锌15mg,保证7小时深度睡眠。 

第三层:感染后紧急处置——把握“黄金48小时”  

1.高危人群确诊流感后,48小时内服用特异抗病毒药可降低死亡率。 

2.出现持续高热(>39℃)、呼吸困难(血氧<93%)、意识模糊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流感无情,但科学可防。

愿每一次悲剧都能唤醒更多人对健康的珍视,

让生命不再因“轻视”而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