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谈“添”色变:科学认识食品添加剂

近日,甘肃省天水市某幼儿园违规添加彩绘染料制作食品导致的食品安全事件引起了部分人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提到“食品添加剂”,不少人会立刻联想到“不健康”“有害”“化学物质”,甚至谈“添”色变。我们耳熟能详的食品安全事件中,“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三聚氰胺不是食品添加剂“苏丹红鸭蛋”事件中苏丹红也不是食品添加剂“毒鸭血”事件中福尔马林更不是食品添加剂他们对食品而言都属于非食用物质。

一、什么是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食品用香料、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营养强化剂也包括在内。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24)明确允许使用的添加剂种类、用量及适用范围。

二、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功劳” 

防腐剂‌:如苯甲酸钠、山梨酸钾等,用于防止食品变质和发酵。

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维生素E、BHA、BHT等,用于防止食品因氧化而变质。

着色剂‌:如红曲色素、胭脂红、二氧化钛等,使食品颜色更鲜艳美观。

香精香料‌:如葱姜蒜、味精、香草等,增加食品的香味和口感。

甜味剂‌:如蔗糖、葡萄糖、甜菊糖等,调节食品的甜味程度。

增稠剂‌:如明胶、卡拉胶等,增加食品的黏稠度。

调味剂‌:如鸡精、酱油、醋等,改善食品的口感和味道。

此外,还有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膨松剂、乳化剂、酶制剂、面粉处理剂、水分保持剂、营养强化剂等多种类型。

三、食品添加剂的“争议” 

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担忧,主要源于“滥用”和“非法添加”。例如:超范围、超剂量使用添加剂(如过量使用防腐剂);将非食品添加剂(如工业色素、吊白块)冒充食品添加剂加入食品,如甘肃省天水市某幼儿园违规添加彩绘染料制作食品,这属于违法行为,与正规食品添加剂完全不同。需要明确的是:符合国家标准的食品添加剂,在规定剂量内使用,对人体是安全的。

四、走出“零添加”误区

如今,“零添加”“无防腐剂”成为不少食品的宣传卖点,甚至被贴上“更健康”的标签。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零添加”≠绝对安全:有些“零添加防腐剂”的食品,可能通过高盐、高糖来延长保质期,反而增加了钠或糖的摄入,不利于健康。

“零添加”可能牺牲品质:没有添加剂的食品,口感、风味可能大打折扣,且保质期极短,容易在运输、储存过程中变质。 

因此,盲目追求“零添加”并不科学,关键是看食品添加剂是否符合国家标准,以及个人的饮食需求。 

食品添加剂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的误解和滥用。科学认识食品添加剂,既不盲目排斥,也不忽视风险,才能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守护好自己的健康。让我们一起告别“谈添色变”,用理性态度对待每一口食物吧!